星期三, 3月 12, 2008

暈塵選2007年8部華語電影

2007年我看過的華語電影共16部 (06:11 部, 05: 13部),大部份都蠻好看。首三位電影我十分喜歡,都看了兩次 (反而這一年沒有一部外語片是看過兩遍的)。排在後面的五部電影,雖然各有不足,都有一些我不太喜歡的地方,但還是值得關注的,因此將此五部片不分先後列在年度名單之上。

2007年度華語電影:

01:《黑眼圈》/ 蔡明亮


蔡明亮離開台北,回到家鄉馬來西亞。他的世界依然孤寂,卻在異鄉/故鄉糾纏不清的身份模糊性中,從最微細的心理層面出發,展現出不一樣的視野,不一樣的人文關懷。這是一個給末世的寓言,一闕給未來的老歌,一首給陌生人的情詩......全文請閱: 我們去尋找生命的湖 - 蔡明亮《黑眼圈》


02: 《太陽照常升起》/ 姜文


姜文以懾人的自信與才氣,拍出了華語片罕有的色彩與魔幻感,神采飛揚,意象與符號傾巢而出,大都有力有情,隱喻紛陳,煞是精彩。1976又回到1958,文革結束又回到大躍進開始。生生死死,一代又一代,輪輪迴迴,太陽升起,八九點。 槍起槍落,敢問誰是真瘋誰是假痴,歷史循環不息,太陽之下到底無新事。時間原來像鐵軌一樣長。起點在哪裡呢,終點在哪裡呢。一雙紅鞋,一把槍,一塊天鵝絨,可以翻天覆地,可以殺人救人,也可沿美麗的梭羅河流向遠方,隱沒於世。

四段故事中,三段以死亡作結,唯有最後(也是最先)的一段是嬰孩出生,巨大的太陽升起,繁花盛開,但我們倒不知道時間和宇宙是不是會依樣向前運行,悲劇是不是會依舊發生。第一段和第三段是關於兩代角力的,先是瘋媽對孩子瘋,然後是年輕人直接挑戰上一輩權威,夾雜兩代之間的傳承、體諒與互相毀滅。第二段是同代人之間對現實世界的不同詮釋,對彼此關係信任與不信任之間的角力 (尤以在那個動輒互相攻訐舉報的年頭)。

瘋媽拒絕現世,自己建構夢中世界。梁老師(黃秋生)不容於現世,終至要厭世來尋求解脫。唐老師(姜文)不願接受現世的無情多變,只能設法躲回自己安全的世界。小隊長面對新世界,懵懂前行終至碰壁。角色與時代背景扣連,背負或明或晦的隱喻(母親形象、父親角色的曖昧、性壓抑等),在斑爛的色彩和搶耳的音樂襯托下,火車已過萬重山……


03: 《姨媽的後現代生活》/許鞍華


李檣的劇本精密細緻,詩意盎然,隱喻處處,教人會心微笑也黯然神傷。許鞍華把背負著「前-現代」包袱的小人物置放於「後-現代」的大上海中, 精妙的對比俯拾皆是 (例如叫「飛飛」卻無法飛去韓國的毀容女孩、水太太那頭可以坐飛機也叫「飛飛」的貓),流暢的故事蕩來魔幻的氣味,餘音梟梟。

「長恨此身非我有」大概是編劇最想談的觀點之一。歲月不由人,每一個角色都在時代和社會環境下被推動、被困,互有對應卻互有不同,是與社會的一種互文性,也是一種模糊性。

「真/騙」和「尊/卑」的對應/含糊/荒謬性在電影中無處不在,正好呈現了中國在高速現代化後,深植在社會中最根本的問題。從當年堅定地出走的年輕母親 (大概要讓人聯想起四五十年代中國電影中反覆出現,脫胎自易卜生《玩偶之家》那個從男權掌控中出走的「娜拉」形象?),到在大上海咬實牙關獨自生活的姨媽,最終回歸東北與丈夫女兒共渡寒冬的老媽,一路走來,展現了女性爭取主體的困境,也勾劃了在時代背景下的哀樂人生。


五部值得關注華語片
(依個人觀影日期先後排序)

《唱盤上的單行道》 / 麥海珊

我們該可以用讀散文/詩/評論的心情來看本片,導演麥海珊在形式上混合各種元素,注入對本土的深情,各種聲音層層拼貼出都市的繁囂與寂寞、浮誇與樸實。儉德大廈的音樂伴著梁以文遊走於城市街巷,灰濛天空高樓怪物粼光海港,香港如斯美麗而教人神傷。我們在單行道上兜轉得恍恍惚惚,荳芽夢在唱盤上旋轉得破破碎碎。眼睛耳朵換個角度,熟悉或厭倦的城市也不一樣,我們都是storyteller, 也是flâneur。

《性工作者十日談》 / 邱禮濤

電影有些場面無疑說教直白,對白有時不留白冇彎轉,但卻展現了多元討論的空間,精心奇特的人物設計搭配演員踏實的演出,高度戲劇化的情節卻有豐富的寫實質感,導演邱禮濤既是說故事能手,也滲入了濃濃的人文關懷和社會批判,若以性工作者處境作為隱喻,回首香港社會,更是惹人深思。

《色|戒》 / 李安

李安將張愛玲本來精鍊的短篇填得滿瀉,小心翼翼營造屬於李安的但又不至於太遠離張愛玲的世界,看得出導演比易先生還要戰戰競競一眼關七,慎防觀眾脫離他設計的軌跡。王佳芝和易先生畢竟從紙上踏進了李安貫徹始終的性壓抑/家庭壓抑的世界,男的多了一些女的少了一些。最吸引我的其實是拍出了王佳芝在生活中持續的角色扮演,那游移於虛實之間的複雜性。本片上映前後,華人社會的集體起哄和熱烈討論的現象,其實比電影更精彩。

《盲山》 / 李楊

無疑《盲山》中後段開始有點煽情肥皂,但農村拐賣的情節依然觸目驚心,不是因為劇情設計的悽慘 (如女主角一而再逃不出農村),而是拍出年月如何磨蝕人對自由的追求、群眾對買賣婦女行為的理直氣壯、村民自以為是的暴力、以及權力機關的荒謬。電影的調子是絕望的,城市來的女大學生逃不出村民的盲與蠻,也逃不出所謂傳統的婦女角色。農村中的都是小人民,他們本來不是大奸大惡,只是在他們的環境與思維中迫人為妻是如此理所當然。影片教人不寒而慄,因為我們都知道,在國內很多農村,對婦女的暴力仍然嚴重。

《投名狀》/ 陳可辛

暫且不考究太平天國歷史,暫且不提張徹的《刺馬》,《投名狀》其實可算是關於「信」與「教條」的政治寓言。每個人都依賴自己深信的教條而活而一往向前,然而每個人都被自己深信的教條框住,終至被綁死,被別人更強大的教條壓死。 一切的忠義良心有勇有謀,敵不過龐大的權力系統,終至被崩解消亡。最悲哀的是,在被權力消滅的一刻,人往往還活在自己的宇宙而不自知。李連杰深沉而層次分明的演繹教我非常意外。

相關文章:

暈塵選2007年10部外語電影

暈塵選2006年10部電影
暈塵選2005年12部外語電影
暈塵選2005年3部華語電影


其他在2007年看過的新上映華語電影:
(依個人觀影日期先後排序)

盛夏光年
小說
一年之初
圖雅的婚事
吳清源 (其實這部我有猶豫應放在華語還是外語片之列,但考慮到導演、主要演員和角色本身也是華人,所以就這樣歸類了)
潁州的孩子 · 朱力亞的故事
戰·鼓
鐵三角

沒有留言: